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回复: 0

“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青海篇 - 三江源头 画韵悠长

[复制链接]

3926

主题

392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888
发表于 2025-1-2 02: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青海篇 | 三江源头 画韵悠长

《迎新娘》鄂圭俊油画

《收听北京广播》方之南国画

《江河源》郭世清国画

《胜乎败乎》张之纲国画
青海,地处祖国西陲,雄踞世界屋脊,三江之水从这里发源,千百年的文明在这里沉淀。
一部长江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青海省作为长江流域源头,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构成造就了独特的源头文化。
《迈向美好生活》《雪岳造境》《藏乡初醒》《西海谣》《金银滩何止青》……今年5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青海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览”在青海美术馆举行。
在这个五年一届的省级大展上,各类画种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交融,自然与人文并存,生动的艺术语言展现着当代青海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美术馆内,大厅被一道形似“峡谷”的设计切成两块,阳光从“峡谷”顶端的彩色玻璃照到建筑内部,地面上色彩变幻,宛如青海美术异彩纷呈的发展历程。
岁月无声
从岩石上的摹刻到现代美术的开启
十几幅雕刻有动物图像的岩画零星分布在约1000平方米的山体上,其中较少部分自然裸露,大部分则被山体上的植被所遮盖……
近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文物普查队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时,新发现一处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岩画群。
该岩画群位于贵南县森多镇本龙村上本龙沟一处石壁之上,考察得知,距今已有3000多年。
民族风情浓郁的青海,其艺术遗存丰厚,远在上古时代就是各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
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摹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古代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史书、古代游牧民族的记事画。
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舍布齐沟、哈龙沟,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勒巴沟等地,都有大量岩画存在。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艺术史》记录,这些岩画内容主要反映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狩猎场景,风格粗犷豪放,画面多是牛、羊、马、鹿、骆驼、野猪等动物形象,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一幅幅闪耀着先民智慧的岩画忠实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和社会风貌,成为留在岩石上的“史书”。
光阴的河流静静流淌,青海民间艺术悄然生长,并散发着强烈的地域特色魅力。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时间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彼时,许多留学海外的学子纷纷回国从事新艺术教育,传播西洋美术。中国美术的新气象似一股清新的风吹拂着遥远的西部。
青海昆冈掇英画廊创始人韩光辉向记者介绍,20世纪40年代,青海最早一批现代型美术人才诞生了,青海画坛涌现出以方之南、郭世清、周宜尊、李万霖、张之纲等为代表的追求新美术思潮的青年画家。
这批画家勇敢地寻求突破,走出故乡学习,得到了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指点。
其中,1915年出生于青海乐都的郭世清先后师从张书旂、徐悲鸿、吴作人等名家。1943年,在重庆求学的他曾与徐悲鸿合作《猫蝶图》。画作中,徐悲鸿寥寥几笔,把猫的骨骼、肌肉、动态描绘精准,富有情趣。郭世清工笔画补景的彩蝶和茶花,也很精妙。
青海西宁人方之南在外求学期间,亦深得齐白石的赞赏。齐白石很欣赏他画的一幅鸡,并欣然为之补竹,合作而成《竹鸡图》。
自幼生活在青海西宁的张之纲于1936年考入杭州艺专,受教于潘天寿、林风眠等艺术大师。他在1941年创作的《胜乎败乎》参加了彼时的第三届全国美展,画作中,写意的老虎与工笔的飞禽孔雀,在激烈的打斗中两败俱伤,以此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懑。
这一时期,青海的艺术家们上下求索、学习积累,为此后青海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方之南、郭世清成为青海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高歌猛进
成就中国绘画史上的西部佳话
20世纪60年代,青海现代美术迎来了高歌猛进的时期。
传统中国画在解决如何艺术地表现现实生活方面跨出了一大步,油画在探索民族化表现技法上作出了有益尝试,雕塑版画及连环画等有了长足进步。
根据《青海艺术史》,这一时期,方之南的国画《收听北京广播》《昆仑山下》,郭世清的国画《塞上行》《丰收季节》、油画《控诉》,崔振国的国画《翻身姐妹》,马西光的国画《新姐妹》《春耕》,朱乃正的油画《金色的季节》《春华秋实》,林一鹤的油画《临行》,黄绍京的油画《青海草原》,以及梁守义的套色木刻《欣欣向荣的草原》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其中,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中,如雕塑一样矗立于画面中间的两个藏族妇女正随风扬青稞,躯体健硕而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令人难忘。这是朱乃正在现代油画史上的成名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典型的“油画民族化”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7月,郭世清、方之南、朱乃正三位青海现代美术的开拓者赴京,为人民大会堂青海厅创作陈列作品。
三位艺术家每天翻阅资料,挑灯研究,设计草图。数月后,青海厅主厅的几面墙壁悬挂上了反映青海风光的巨幅生态画作:郭世清的青绿山水水墨画《江河源》,朱乃正的水粉画《柴达木》,方之南的山水国画《巍巍祁连》。
三位艺术家如同三江源雪山草原的三条泉溪,奋力奔流,激情洋溢,成就了中国绘画史上的西部佳话。
《江河源》中,艺术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雄强遒劲的笔力,将青海高原江河源头的神韵倾注于画中,将观者带进奇妙、壮美、雄浑博大的三江源头,领略祖国山河的雄伟。
艺术家们不吝笔墨,深情赞颂着这块粗犷、豪放又充满雄风的土地,赞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进入20世纪80年代,青海美术进一步拓宽视野,艺术个性进一步张扬。1982年,艺术家鄂圭俊的油画作品《迎新娘》获“全国少数民族作品展”一等奖。鄂圭俊曾在大草原上遇见一群娶亲的牧民骑在马上唱着拉伊,簇拥着一位新娘迎面而来。后来,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这幅倾注了他对牧区生活感情的处女作。他的另一件代表作《春的脚步》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以青海土族“六月六”花儿会为创作题材,表现了土族青年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大美青海,成为艺术家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让青海艺术家们为之倾心。
西行漫记
众多名家不远千里汇集青海创作写生
白云翻滚,牛羊成群,青海有西北的雄浑粗犷。
油菜花的金黄、祁连山的苍翠,青海是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
独特的景观,异彩纷呈的人文风情,青海令无数文人画家神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我国许多绘画名家不远千里“西进”,到青海采风、写生、创作。
1941年,张大千取道兰州来到青海,专程去塔尔寺参观学习临摹壁画。在此期间,他画了不少山水、花鸟和人物画,《仕女图》便是其中之一。画中仕女风姿多彩,雍容华贵。这幅作品,成为青海美术史籍中珍贵的遗产。
吴作人在青海创作的写意画《牦奔》,选材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画面气韵雄浑,造型雄秀,含蓄中见雄放,俊逸中显风骨。
黄胄曾在20世纪50年代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其国画作品《柴达木的风雪》以精准的绘画语言,把拓荒者的形象艺术地塑造出来。作品对场景细节刻画精细,情景交融,曾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优秀美术作品奖。
关山月于1978年秋天,从岭南来到青藏高原。当他站在龙羊峡大坝工地,施工机器的轰鸣声以及建设者的雄姿令他激动不已,遂创作了画作《龙羊峡》。画面上烟峡雾石、激流飞瀑,是当时龙羊峡电站建设初期的真实写照。
时至今日,艺术家们仍被青海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源源不断地奔赴这片神秘而美丽的热土。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陈航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从1991年开始,30多年间,陈航持续前往青藏高原,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从川西高地到青甘草原,从天山南北到三危山下,无不留下了他的足迹,西部的天地成为他凝视的对象和表现的内容,留下了大量西行漫记的佳作,成就了壮阔的艺术人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画家程大利认为,中国西部独特的生态环境所展示出的个性和意义,能够触动艺术家最敏感的神经,能启迪艺术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宇宙的叩问,从而迸发出巨大的创作激情。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用笔墨、用造型、用油彩为之吟唱,为之抒怀。三江源头,大美青海,正更加生动、明媚,艺术化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兰世秋

http://centredesire.cn/news/guonei/2154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时间论坛 ( 湘ICP备2022014725号-1 )

GMT+8, 2025-1-18 06:58 , Processed in 0.0168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